项目 |
内容 |
中文名 |
光影拾遗计划 |
发起单位 |
欢娱影视 |
发起人 |
于正 杨乐 |
启动时间 |
2025年6月14日(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) |
活动主题 |
以光影之力 焕新非遗之美 |
参与艺人 |
许凯、白鹿、吴谨言、王星越、聂远、杨蓉等30余位欢娱影视演员 |
覆盖省份 |
联动广东、江苏、四川、湖南等全国10余个省市文旅资源 |
媒体支持 |
新华社、央视频、环球网、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|
一、计划概述
“光影拾遗计划”是欢娱影视于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,由欢娱影视创始人于正及欢娱影视联合创始人、总经理杨乐联合发起的非遗传播项目,旨在通过整合影视、艺人、文旅资源,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传播与创新传承。项目以“一人带一地,一地亮一艺”为辐射模式,联动旗下艺人担任家乡非遗推广大使,结合短视频、音乐、线上互动等形式,构建“影视+非遗”的立体化传播矩阵。
二、计划发起思路
“光影拾遗计划”的诞生,源于欢娱影视创始人于正与欢娱影视联合创始人、总经理杨乐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共识。于正表示: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遗技艺宛若璀璨明珠,我不愿看到它们被时光湮没。多年来,我始终尝试将多样非遗元素融入影视故事,将这些古老智慧转化为世界能理解的美学语言——让非遗不再是历史的注脚,而成为感染全球观众的文化盛宴。” 杨乐也多次表达:“欢娱以‘影视+非遗’的创作方式,深耕好内容,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现代化的表达,通过《延禧攻略》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《骊歌行》《尚食》《正好遇见你》等剧集,使绒花、缂丝、京剧等30余项非遗技艺通过光影之力走向台前;我们在发掘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,也扶持非遗匠人,致力于通过优质内容将东方之美、东方智慧展现给全球观众。这次发起光影拾遗计划则是希望更进一步,联动艺人推介家乡非遗,借助音乐、短视频等载体,构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体系。”
三、计划背景
- 企业积淀:欢娱影视坚持“影视+非遗”的创作方式,在《延禧攻略》《鬓边不是海棠红》《骊歌行》《临江仙》等剧中展示绒花、缂丝、皮塑雕等30余项技艺,形成“欢娱美学”文化标识。
- 政策契机:响应国家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号召,探索非遗保护与产业融合新路径。
- 行业需求:破解非遗传播圈层壁垒,建立年轻群体与传统文化的对话通道。
三、主要内容
(一)艺人×家乡非遗联动
覆盖范围:30余位欢娱影视演员联动10余个省份,推介家乡非遗技艺,如:
许凯推介广东英歌舞(广东)
白鹿推介江苏苏绣(江苏)
吴谨言推介四川蜀绣(四川)
王星越推介湖南岳阳花鼓戏(湖南)
传播形式:艺人微博短视频+文旅官号互动,主话题#光影拾遗计划#阅读量破3000万。
(二)原创音乐赋能
欢娱影视发布非遗主题曲《非遗·欢娱》:
作词:欢娱影视创始人于正
演唱:王星越、赵晴等12位艺人
(三)影视化科普非遗
短视频系列:制作13期非遗科普短片,涵盖螺钿、雕漆、京剧等非遗。
(四)全民互动活动
发起 #发现身边非遗# 线上话题,号召网友讲述生活中接触到的非遗。
四、传播效果
国内声量:获新华社、央视频发布支持,10余省市文旅官号联动传播
海外影响:非遗主视频登陆日本、韩国、泰国等6国地标大屏,中国驻美国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亚、埃及、菲律宾、苏丹、巴哈马7国大使馆及大使馆总领事转发支持;人民日报海外版及环球网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转发支持。
五、社会评价
媒体定调:
“欢娱影视以影视语言为桥梁,让古老的非遗从博物馆的橱窗走出,成为精彩故事不可剥离的有机元素,触达亿万观众心灵。”—光明网
“在欢娱影视的生态蓝图中,影视是载体,音乐是声带,艺人、匠人、观众是全球传唱的声部。当千年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,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无限可能。”—中国日报
“以‘家乡’为情感纽带,让艺人成为非遗的‘本土代言人’,‘光影拾遗计划’在数字化的浪潮中让非遗技艺突破圈层限制,打通传播维度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——中国新闻网
“当光影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,欢娱影视通过解读非遗技艺的文化密码,在守正与创新中,向世界生动讲述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。”——中国文艺网
“欢娱影视以影视语言为桥梁,让古老的非遗从博物馆的橱窗走出,由古籍的字里行间转化,成为精彩故事不可剥离的有机元素,触达亿万观众心灵,这一创造性转化,正契合了‘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’的核心精神,将文化传承从‘保护性记录’提升至‘生命力唤醒’层面。”——人民政协网
六、意义与影响
打破圈层壁垒:明星引流(艺人)- 匠人深耕(非遗传承人)- 全民共创,推动非遗从“被动保护”转向“主动传承”。
激活年轻基因:通过短视频、音乐等年轻化载体,使螺钿、绒花等技艺触达Z世代,提升全网关注度。
构建传承生态联动机制创新:首创“政府(文旅厅)+企业(欢娱)+传承人(匠人)”协作模式,为非遗保护提供可复制的产业模板。